亚运时光“记”丨2014,在仁川感受韩流

时间:2023-06-14 04:16:49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潮新闻客户端 楼栋


(资料图)

#杭州亚运会倒计时100天特别报道# 四年一团聚的亚洲体育大家庭即将在杭州迎来第19次相会,潮新闻体育报道团队也到了第9次奔赴亚运最前线的时候。虽然中国体育健儿现在奥运大把夺金都已不在话下,虽然潮新闻记者的足迹如今已遍布世界最高水平的赛场,但我们不会忘记,中国体育的崛起,正是从亚运会开始的;我们涉足国际大型运动会的采访,也恰逢亚运会起步。从钱江晚报到潮新闻,33年来,采访过历届亚运会的记者写下了各自亲历记,这些文字,如时光隧道,带我们重回那些年曾经风起云涌的亚运盛事。  

楼栋

2014年仁川亚运会

这是一篇在9年后回顾2014年韩国仁川亚运会的文字,要比我在9年前作为钱江晚报特派记者在仁川撰写的亚运报道,多了不止一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时间。9年时间转瞬即逝,作为当年仁川亚运会的亲历者之一,我自身的仁川印象,自然是有的依然清晰,有的已然模糊。记忆的自然选择,成了一个成色检验装置,如今还能留存的仁川印象,至少在理论上应该是彼时的主办者们最希望为全亚洲留下的“亚运遗产”吧。

是意外却也不算意外,留存的仁川印象里,当年赛场里最火的大事件要靠一番网络搜索才能唤起一些有现场感的记忆。相反能让我脱口而出娓娓道来的仁川故事,恐怕是赛场之外开幕式上的江南style鸟叔,还有仁川博物馆里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女主全智贤在剧中用过的一支发簪。

没错,仁川亚运会的遗产就两个字:韩流。

格局打开。任何一届亚运会乃至奥运会,放到全世界、全亚洲的维度,东道主大外宣的首要目标,绝对不是以力争金牌榜第一来展现风采,任何一个东道主的体育代表团都不可能收获全世界的粉丝,东道主风卷残云一般地收获奖牌,某种程度上不会吸粉,反而会掉粉。这是事实,与本国运动员的绝对实力和拼搏精神无关。更何况,当强大自信到一定境界,运动员们“不服就干”的劲头不减,但也会多一个前提“生死看淡”。

所以,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你想留给别人一些9年、10年后也难以磨灭的印象,不如淡一些赛场上你死我活的硬实力,多来点轻松的、有趣的、有意义的软实力秀。

我也记不得那年韩国在亚运奖牌榜上有没有压制日本了,反正韩国人把开幕式搞成了鸟叔和都教授领衔的80、90年代韩流明星轮番登场的演唱会,《大长今》里的李英爱是最后入场的奥运火炬手。他们把当年红遍亚洲的《来自星星的你》拍摄地仁川大学,当做主推的亚运景点,在校园里所有的取景地都摆上详细的剧情介绍板。

在仁川西北一隅的中国城,仁川华侨中山学校的训导主任黄老师对我说过一句话:“韩国人从历史上看本来就是属于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可以说仁川亚运会的场内场外,他们的文艺界代表表现出了足够的民族性。不过要论当时的软实力,还不止于此。

所有的亚运保障车辆都是韩国车,包括在仁川和首尔的街头,本土汽车品牌是绝对多数。那时候杭州马路上的出租车,也多是韩国品牌。出发仁川之前,我的一位媒体朋友还给我找来一笔“赞助”,一个韩国品牌手机商给很多中国记者配发了一个当年最新款的手机,在亚运会期间试用(回国后归还)。单论这手机,有当时创新的玻璃双面曲屏,拍照属于独一档。坐媒体车穿梭赛场之间,我留意看了下,很多外国记者,包括个别西方记者,也都在用这个牌子的手机。

更不用说在回国前仁川机场三步一个的免税商店里,提着大包小包,一边忙着排队打印免税凭证,一边急着计算登机时间的外国游客、媒体团队了。不得不承认,以中国人居多。毫无疑问,韩国人在仁川亚运会想要传达软实力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那背后就是中国各个领域的庞大消费市场。

那么,到了“今天”这个维度再看这些往事呢?

“韩流”?喜欢“三小只”、王一博的90后 “老阿姨”、更不用说95后Z世代,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词?当年反复刷《大长今》《来自星星的你》的80后还有他们的父母一代人,如今是不是早就把张东健、玄彬抛在脑后,津津乐道的是张译、张颂文、秦昊?

韩国汽车,根据韩国《经济新闻》今年4月的报道,在中国这个去年销售量约为2600万辆的世界最大汽车市场,现代汽车和起亚去年的销量比前一年减少了29%左右,已经是连续6年销量减少,目前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只剩1%。

至于那只手机,仁川亚运会后两年就发生了爆炸门事件。2019年该品牌关闭了最后一家在华工厂,但似乎在中国都没有人感觉到它的落幕,国产手机紧锣密鼓的繁荣迭代之争甚至不会留给掉队者一点默哀的时间。

与之对应的,是能歌善舞的韩国人的态度。网络流传一份今年4月的韩国民调,高达91%的韩国人对中国“没有好感”。我的理解,仁川亚运会的韩流文化与产品输出可谓是一波高潮的开始,这背后是韩国人持续上升的期望,也许事关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也许事关更实际的钱袋子。然而下一波的输出高潮并没有如期而至,这份民调的数字,充分代表了愿望落空的韩国人的失落值,可能这部分受访者,再也没有重现一次仁川时间的自信了吧。

那时候的中国人喜欢韩剧、喜欢韩国车、韩国手机、韩国化妆品,为什么这波韩流有始无终了?

我们在今天能看到答案。更与生俱来的优秀文化——国潮取代了韩流;更优秀的国产电动汽车、国产创新电子产品、还有几乎在所有赛道同时涌现的优秀国货弯道超车,拥抱了新世代,成为新的市场主体。我们只是没有给对手留下足够的反应时间。

以我的角度而言,可以理解,但也难免有些揶揄之心。还是那年,在首尔的韩国战争纪念馆参观,惊见一图说火枪是韩国人的祖先发明的。同行的中国记者面面相觑,又只是相视一笑就带过了。老祖宗留给国人与生俱来的自信,便是如此吧。

第二个维度,就是杭州。仁川2014的输出,无法波及到九年后的杭州,那么到了杭州2023,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潮起时分的中国杭州,能输出怎样一波能影响到未来的能量?

作为杭州土著小市民,我能想到的都是一些细碎的片面,比如我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前几天他们班在学校六一节活动表演的节目是舞蹈《梁祝》,还有中英文诵读《满江红》。再比如上个周日我排了50分钟的队吃到的米其林“王氏烧饼”,可能还有更多遍地开花的不服气的“张氏烧饼”、“李氏油条”,也不是不可以做做亚运文章。毕竟油条“油炸桧”就是我们杭州人发明的嘛,更何况那可比当年我在仁川吃的韩版中华料理炸酱面好吃太多了。

不着急,老谋子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改成用轻声细语的方式来讲中国故事了,这也更符合小家碧玉的杭州气质。自信的人,不急于一个晚上把故事说完,讲话更不必太大声。

结尾抄一段当年我自己在仁川写的稿子:还是在那所华侨学校,黄老师随机喊来一个正在校园里捧着繁体中文自然科学课本背书的小女孩,这个十一岁的小女孩从幼儿园起,已经学了7年中文。记者问她,为什么要学中文?她回答:“因为中国会成为世界化的国家。”一旁的黄老师听了高兴地说:“很好,你说得出这一句就足够了!”

关键词: